《回国驯火记》 | ||
Taming the Chinese Fire | ||
第三版前言 | ||
2005年2月20日第一稿,2009年3月18日修改 | ||
作者:(美国)安普若 | ||
这是一部表现海归沉浮,新潮时尚,商战阴谋,名人八卦的小说。 | ||
小说可以是一种文化商品,但是写小说又不完全等同于制造商品。制造商品主要考虑的是市场需要不需要,顾客接受不接受,有多大的受众,利润是多少。 小说的作者毕竟是要表他自己的主观感受的,小说是一种思想的载体。文学作品是对社会与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反思和升华。有的时候作者的观点太过前卫或超前了,可能读者并不接受。但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讲,这样可能更有价值。所以,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顾彬(Wolfgang-Kubin)说:“文学不应该变成娱乐品。文学作品不一定要给读者带来娱乐。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的读者群。而好的作品不可能吸引所有的读者。”德国的大文豪席勒也曾经说过:“总想被所有的人喜爱是一种恶习”。但是,我真的是要写一部高高在上、曲高和寡、阳春白雪的文学作品吗? 写这本小说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我要写一部什么样的东西。因为我自己不把这个问题想明白的话,就没有了指导思想了,也就无法下笔。 首先说,我写这个书没有什么崇高而伟大的使命,我只是想做一个街头即景式的记录。所以,可以说这个书是现实主义的,但又不是革命现实主义的,它肯定也不符合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革命艺术的理想模式,它只是一个现实主义风俗画。 就我个人观点而言,我希望写出的东西是一种“设计精致、制造精美”的并且能满足读者欣赏趣味的东西。清光绪年间的郑观应所编小说《续剑侠传》的序言中的这么几句话: “一语之艳,见之色飞;一事之奇,聆者绝倒。——为世人消忧破梦之一助也。” 虽仅寥寥数语,道出了一本小说能给读者带来的巨大阅读快感。这也正是我想达到的境界。 除了想给读者以阅读的快感外,我也希望带给读者一些思考。除了在阅读时需要调动他所具备的文化知识来理解书中内容的思考。也希望读者能对书中讲述的我们每天司空见惯的事情进行思考。 不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对书中的一些内容理解起来可能就会有困难。所以这个“知识和文化的门槛”有可能会把许多读者拦在了门外。所以尽管我想把这书写得语艳事奇,但它仍然可能最后成为一种前卫的,精英的,而不是通俗的,大众化的。尽管书中所描写的是通俗的,大众的文化现象。 《世界美术》杂志副主编易英在一篇文艺评论中说过:“没有理解的难度也就意味着无须调动大量的知识储备来欣赏作品,作品本身对当代文化也就失去了穿透力和批判性。”我比较同意这个观点。通俗地讲,没有理解的难度也就没有了深度。 当今信息爆炸的年代,许多读者在阅读时追求的是对信息量的摄取。在单位字数内能提供给读者的信息量越大,读者越觉得阅读此书值得。我自己看书也是这样,我喜欢的书是能够Tell me something I don't know(告诉点我不知道的事情),所以我会尽量追求提供给读者海量的信息,但又不希望给读者以压迫感。所以这就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,并以适当的形式呈现给读者。 关于故事的时间和地点背景: 小说里的故事是从2003年“非典”之后的北京开始写起,写到什么时候我现在还不知道。背景以北京为主,但我会写一些以香港,深圳和上海等南方城市为背景的故事。尽管我对这些南方城市还是比较熟悉的,尤其是上海,但是由于我的语言和思维习惯是基于北京方言的,所以用“京片子”讲上海的故事,总是不对味。我想忠实地记录下中国这几年在这几个不同城市里所发生的变化,至少我们这代人老了的时候可以把它拿出来当一个回忆来读。 关于书中的考据: 文中引用了一些古今中外的人物、典故、事例、谚语等等。大部分我都做了考据,但并没有一典一注,主要是怕被别人讥笑有“考据癖”。许多读者要求我至少做一个Glossary( 名词解释),因为工作量太大,我想等全书写完了,我再考虑在书后加一个注释性的词汇表。 关于书中的英语: 因为是写“海归”的小说,为了配合“海归”中西文化的混杂式思维。所以文中夹杂了许多英文,这给不讲英文的读者带来一些阅读的困难。所以我接受读者建议,尽量把中文翻译注在英文后面的括号里。但有的英文很难翻译成中文,有可能在译成中文之后意思或意境就变了。遇到这种情况,我只能放弃而不翻译了。请读者自己查阅一下字典,或是在互联网上GOOGLE一下。 关于书中的照片: 书中的大部分图片都是我拍摄的,但经过PHOTOSHOP处理。其他一少部分是来自网上非版权作品。如果发现有任何图片侵犯了版权,请与我联系。我会把图片删除的。照片基本是配合小说的情节的。看了书的文字,基本上就没必要另加图片说明了。 关于书中的歌曲: 书中引用了一些中外流行歌曲。有的只是为了应景、烘托气氛,制造一种电影式的感觉。但有的歌曲和书中的情节相关。为了读者更好地理解,我尽量把这些歌曲的歌词、歌手介绍贴出来。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看看。 关于书中叙事角度: 许多人认为“小说中的事件不再是最重要的,最重要的是人物对事件的反应”。这个小说中,我特别想表现的是从国外回国的留学生,当他们的思想方式和价值观念受到西方文明长期熏陶之后,再回到自己的祖国,他们对中国的看法和感受。所以,书中大部分采用的是以主人公的个人的视角看问题,叙述故事,讲述他个人的感受。如果他们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,那么我也想让读者带上他们同样的有色眼睛,看一看他们眼中的中国到底是个什么样子。所以我放弃用一个“全知全能”的视角讲故事。我通过这部小说为读者提供一个观察中国商业社会的不同的视角,不同的观点,以及不同的感受。 关于场景与内容: 我追求美丽意境,华丽的场景,气氛和味道是靠这些烘托出来的。但是如果没有了故事,这一切就成空壳了,比如陈逸飞的电影《海上旧梦》《人约黄昏》或是张艺谋的电影《英雄》。要想吸引人还是要靠故事,戏剧情节的不断推进才是真正吸引人的地方。 | ||
第二版前言 | ||
2004年10月2日 | ||
这原本是我在2003年4月用第一人称开始写的一个小说。当时是为了使虚构的小说看上去有真实感,所以使用了第一人称。后来由于工作繁忙,小说只写了一个头,就放下了许久。2004年在网友的强烈要求和朋友的鼓励下继续写的时候,因为许多读者把这个小说误会成我的自传了,所以就决定改版了。改第一人称的叙述体小说为第三人称的娱乐性商业小说。名字也由《回国记》改为《回国驯火记》。至于为什么改名字,以后小说里会解释。这个小说纯属糊编乱造的东西,因为是边写边发表,肯定结构不可能严谨,而且肯定也会漏洞百出,大家就当评书听吧。我写着好玩,大家看着过瘾,咱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。再有,切勿对号入座,切勿对比现实生活。 | ||
|